時間:2020.12.07
來源:華強電子網 作者: 發布時間:2020-10-30 瀏覽量:30
缺“芯”少“人”,已經成為當下中國半導體從獨立、自主甚至于走向創新的最根本痛點。
10月30日,2020年中國(深圳)集成電路峰會(以下簡稱“峰會”)在深圳市南山區華僑城洲際大酒店隆重召開。本次峰會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國家“核高基”重大專項總體專家組、國家集成電路設計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集成電路設計分會主辦,以“新時期,芯生態”為主題,以創新共贏、開放合為理念,聚焦IC設計產業、研討先進特色制造和封裝工藝、探索創新生態體系、促進產品創新應用。國內外著名院士,專家學者,技術行家和企業領袖匯聚一堂,覆蓋IC設計、制造、封測、應用等集成電路行業上下游全鏈條,深入探討和交流,共同推動中國IC產業創新發展。
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李卓文、廣東省科技廳二級巡視員周木堂、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張東曉院士、中國半導體協會行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黃子河首先致辭,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主任梁永生,南山區科技創新局局長、南山區科協主席劉石明,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教授、核高基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技術總師魏少軍,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俞大鵬,芯謀研究首席分析師顧文軍,創維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創維集團智能系統技術研究院院長吳偉,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CEO丁輝文出席峰會并獻上了精彩的主題演講。
中國半導體已進入“危機共生”的時代
集成電路作為信息技術產業的核心,在支撐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性和戰略性作用。近年,隨著全球集成電路持續快速發展,特別是國內巨大的市場需求以及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汽車電子衛星導航、醫療電子等新興領域的發展,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2019年中國半導體產業銷售額為10131.4億元,同比增長10.1%。其中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為7562.3億元,同比增長15.8%,占半導體產業總值的74.6%。
2015-2019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收入規模增長情況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魏少軍教授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們來講有先首商機存在,上半年全球半導體增長主要靠中國,我們增長了12.2%,而全球增長僅4%左右,一折算的話基本全依靠中國市場。因此,中國能不能發展,對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增長有很關鍵的拉動作用。但是冷靜下來,我們也需要思考,這樣的增長能不能持續下去?畢竟,今年上半年全球增長有它的特殊性。當然,如果持續不下去,應該可以理解,因為這是一種特殊情況下的特殊增長,不具備長期持續的情況。”
除了新冠疫情以外,貿易沖突也是刺激國內半導體逐漸形成內生循環的關鍵成因。正是由于中美沖突的關系,使得我們的企業有了很好的試錯機會。“過去,國內IC設計業最擔心的是沒有試錯機會。但現在,外部的壓力使得這種試錯機會越來越多,這樣的試錯機會給了我們實現技術迭代的可能,使我們通過迭代不斷發展。這是內生的發展,因此其實看到大環境還是非常好的。”
縱觀近年來的國內半導體產業大環境當中,行業經常會出現需求旺盛、供給不足的說法,雖然這是一個很壞的矛盾,但是也預示著給了國內廠商很大的發展空間,“目前,我們自己的產品只能滿足全球的市場份額10%,自己用的芯片產品當中國產化率也不到30%,說明后面的空間非常大。”魏少軍告訴記者。
從技術的替代層面看,中低端芯片無疑將在前期扮演著中國半導體國產替代的主力,魏少軍教授表示:“國內中低端芯片的競爭能力正不斷提升,根據海關統計的數字,2014到2019年,中低端的產品相對比較平衡,沒有增加太多。同期芯片進口價值增加了40.7%,從2177.2億美元增長到3064.3億美元。但我們增加的主要在高端芯片上,高端芯片的增長的確很有必要,對外依存度比較高。因此,我們在很多地方產品還不能完全自主。但是這個過程也給了我們迭代機會,相信后續很快會追上去。”
“國產芯”與“進口芯”共存將日趨常態化
雖然在某些高端應用場景,國產芯片的占有率仍很低。但目前,從智能手機到智能電視這類與消費者生活息息相關的市場,“國產芯”與“進口芯”共存已漸趨常態化。
尤其是智能電視領域,記者獲悉,每年中國1.7-1.8億的智能電視,以及其它如此眾多的龐大的信息化產品終端中,國產芯片占有率正飛速提升,創維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吳偉表示:“以主芯片為例,比如4K、8K,目前國產的和非國產的芯片相比,國產的占40%,國內的芯片廠商主要有海思、Amlogic,這是我們的主力供應商,而在非主流方案商主要是MTK、NOVATEK、REALTEK。而在MEMC方面,國產芯片差不多占到10%,這還是比較理想的數據。”
而在存儲芯片上,吳偉表示:“主要的DDR和eMMC我們用的還是東芝、鎂光以及三星等大廠產品,但是從今年開始我們也意識到問題,所以我們也開始大力地在引進一些國產芯片企業,比如長江存儲、紫光以及長鑫,已經在進行一些小批量的試用,在某個別型號里面也正在往上起量。像eMMC紫光、華存這些企業我們也開始花大量的精力來進行國產化的工作,我相信到2021年,國產的份額一定會大幅度的往上走。這不光是價格的問題,也是我們的戰略安全的問題。”
其他的芯片方面,創維也在加強國產替代率,“例如WIFI芯片方面,目前供我們終端的國產的有高拓、樂鑫,在我們一些低端產品全部用的國產芯片,我們正在把這些國產芯片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推到中高端。功放芯片方面,我們除了用TI等公司的產品以外,像晶豪、華潤等等也在開始起量。而攝像頭方面,我們目前主用的是國內企業的芯片,已經是很高程度的國產化了。”
由此可見,就目前非手機行業的電視機、機頂盒這些量比較大的產業,目前已經能夠做到進口芯片和國產芯片共存的狀態。吳偉對記者透露:“而且我們現在也在迅速地對我們的國產芯片進行爬坡、國產化替代。我相信在明年、后年,我們最后的數字一定會大大的增加?,F在科創委也好、深圳市政府也好,都在大力地支持我們采用這些國產芯片,來加大我們的力度,來保證我們未來的供應鏈的安全。”
構建半導體人才核心競爭力 深圳勇當先
深圳作為中央欽點的全國“科技風向標”,在集成電路領域也飛速成長,數據顯示,深圳去年半導體集成電路總銷售額為1300多億,而設計業將近1100億,占了85.2%的份額,設計板塊已成為龍頭。
從市場增長來看,2010年到2019年,深圳集成電路設計的銷售從92億增長到1099億,增長了10.9倍,年均復合增長率30.75%,高于全國平均復合增長率10%,速度之快可見一斑。不過,深圳半導體產業結構也存在很多問題,設計業過于搶眼,封測與制造在全國范圍內頗為弱勢,這也是接下來深圳需要加強的板塊。
而強化產業結構的基礎是人才,據《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白皮書》顯示,目前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從業人員為51.19萬人,增長率11%,其中設計業、制造業、封測業規模分別為18、17、16萬人,預計到2022年前后,全行業人才需求達到75萬人,其中設計業27萬人,制造業26萬人,封測業21萬人。具體到深圳,每年對集成電路人才的需求總量超過3000人,而深圳現有能夠培養集成電路人才的8所院校的人才供給量不足1000人/年??梢?,深圳集成電路產業的人才缺口十分巨大。
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張東曉院士認為:“人才是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而集成電路這個相當龐大而且精深的產業鏈涉及從設計到制造的多個環節,涵蓋多個學科,聚集無數高精尖的技術,在目前的國際局勢下,人才的迫切需求和培養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國家教育部設立示范性微電子學院等就是加強產教融合,全面升級集成電路人才培養模式,有效解決集成電路人才需求面臨的緊迫性、高要求、持續性問題以及緩解一系列‘卡脖子’技術問題。”
因此,為積極貫徹落實國務院8號文精神,加快推進示范性微電子學院建設,積極探索政產學研用辦學模式,全面提升集成電路人才培養能力,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南科大深港微電子產業在產教融合創新科技平臺建設,與企業工建聯合實驗室等創新了合作機制,并聘請了有豐富產業經驗的知名產業家作為兼職產業教授、業界指導教授共同指導學生,引進企業精品課程,努力培養復合型、實用型高水平人才。今天的峰會,張東曉表示:“今天的會議上,我們也為第一批南科大微電子學院產業教授頒發了聘書,為第一批研究生練培基地和實訓基地揭牌。”
除此之外,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梁永生主任也指出:“‘產學研’非常重要,怎么樣讓高??蒲性核髽I真正的有機互動起來。有的說是靠相互的信任、相互的設一些項目。我個人感覺一定要想到一種長線的利益,一定是利益驅動。為什么?高??蒲性核鶑囊欢ǔ潭壬现v是平行軌道,企業一般都是效率最大化來做,怎么樣在利益鏈上達到統一,我們這個產學研才會真正的可持續。這里面,不是所有的高校老師、科研院所研究員都可以做這個工作,我們是把有適合、有能力的分配來做這類工作。只有在這條利益鏈上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把ETS和STE兩個創新的模式有機的螺旋式上升起來。”
小結:
總之,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崛起還任重道遠,要看到,目前整體水平還偏向于在中低端芯片市場實現自主替代,想要吃下中低端這塊蛋糕也需要經歷不少時間。但站在國內半導體自主化長遠發展的角度,編者認為,國內半導體產業界的眼光不應只聚焦于替代,更多的精力需要放在創新上。畢竟,這是一個AIoT與5G等創新技術聯動發展的時代,中國半導體的路線不應重走國際大廠的老路,只有踏浪全新科技潮流,立足替代,勇于創新,才能走出中國式半導體崛起之路。
?2020 深圳率能半導體有限公司 粵ICP備2020095433號 技術支持:華漢品牌策劃